LC 368. 最大整除子集

题目描述

这是 LeetCode 上的 368. 最大整除子集 ,难度为 中等

给你一个由 无重复 正整数组成的集合 nums ,请你找出并返回其中最大的整除子集 answer ,子集中每一元素对 (answer[i], answer[j]) 都应当满足:

  • answer[i] % answer[j] == 0 ,或
  • answer[j] % answer[i] == 0

如果存在多个有效解子集,返回其中任何一个均可。

示例 1:

1
2
3
4
5
输入:nums = [1,2,3]

输出:[1,2]

解释:[1,3] 也会被视为正确答案。

示例 2:
1
2
3
输入:nums = [1,2,4,8]

输出:[1,2,4,8]

提示:

  • 1 <= nums.length <= 1000
  • 1 <= nums[i] <= 2 * $10^9$
  • nums 中的所有整数 互不相同

基本分析

根据题意:对于符合要求的「整除子集」中的任意两个值,必然满足「较大数」是「较小数」的倍数。

数据范围是 $10^3$,我们不可能采取获取所有子集,再检查子集是否合法的爆搜解法。

通常「递归」做不了,我们就往「递推」方向去考虑。

由于存在「整除子集」中任意两个值必然存在倍数/约数关系的性质,我们自然会想到对 nums 进行排序,然后从集合 nums 中从大到小进行取数,每次取数只考虑当前决策的数是否与「整除子集」中的最后一个数成倍数关系即可。

这时候你可能会想枚举每个数作为「整除子集」的起点,然后从前往后遍历一遍,每次都将符合「与当前子集最后一个元素成倍数」关系的数加入答案。

举个🌰,假设有原数组 [1,2,4,8],“或许”我们期望的决策过程是:

  1. 遍历到数字 1,此时「整除子集」为空,加到「整除子集」中;
  2. 遍历到数字 2,与「整除子集」的最后一个元素(1)成倍数关系,加到「整除子集」中;
  3. 遍历到数字 4,与「整除子集」的最后一个元素(2)成倍数关系,自然也与 2 之前的元素成倍数关系,加到「整除子集」中;
  4. 遍历到数字 8,与「整除子集」的最后一个元素(4)成倍数关系,自然也与 4 之前的元素成倍数关系,加到「整除子集」中。

但这样的做法只能够确保得到「合法解」,无法确保得到的是「最长整除子集」

当时担心本题数据太弱,上述错误的解法也能够通过,所以还特意实现了一下,还好被卡住了(🤣

同时也得到这个反例:[9,18,54,90,108,180,360,540,720],如果按照我们上述逻辑,我们得到的是 [9,18,54,108,540] 答案(长度为 5),但事实上存在更长的「整除子集」: [9,18,90,180,360,720](长度为 6)。

其本质是因为同一个数的不同倍数之间不存在必然的「倍数/约数关系」,而只存在「具有公约数」的性质,这会导致我们「模拟解法」错过最优解。

比如上述 🌰,54 & 9018 存在倍数关系,但两者本身不存在倍数关系。

因此当我们决策到某一个数 nums[i] 时(nums 已排好序),我们无法直接将 nums[i] 直接接在符合「约数关系」的、最靠近位置 i 的数后面,而是要检查位置 i 前面的所有符合「约数关系」的位置,找一个已经形成「整除子集」长度最大的数

换句话说,当我们对 nums 排好序并从前往后处理时,在处理到 nums[i] 时,我们希望知道位置 i 之前的下标已经形成的「整除子集」长度是多少,然后从中选一个最长的「整除子集」,将 nums[i] 接在后面(前提是符合「倍数关系」)。


动态规划

基于上述分析,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序列 DP 问题:某个状态的转移依赖于与前一个状态的关系。即 nums[i] 能否接在 nums[j] 后面,取决于是否满足 nums[i] % nums[j] == 0 条件。

可看做是「最长上升子序列」问题的变形题。

定义 $f[i]$ 为考虑前 i 个数字,且以第 i 个数为结尾的最长「整除子集」长度。

我们不失一般性的考虑任意位置 i,存在两种情况:

  • 如果在 i 之前找不到符合条件 nums[i] % nums[j] == 0 的位置 j,那么 nums[i] 不能接在位置 i 之前的任何数的后面,只能自己独立作为「整除子集」的第一个数,此时状态转移方程为 $f[i] = 1$;
  • 如果在 i 之前能够找到符合条件的位置 j,则取所有符合条件的 f[j] 的最大值,代表如果希望找到以 nums[i] 为结尾的最长「整除子集」,需要将 nums[i] 接到符合条件的最长的 nums[j] 后面,此时状态转移方程为 $f[i] = f[j] + 1$。

同时由于我们需要输出具体方案,需要额外使用 g[] 数组来记录每个状态是由哪个状态转移而来。

定义 $g[i]$ 为记录 $f[i]$ 是由哪个下标的状态转移而来,如果 $f[i] = f[j] + 1$, 则有 $g[i] = j$。

对于求方案数的题目,多开一个数组来记录状态从何转移而来是最常见的手段。

当我们求得所有的状态值之后,可以对 f[] 数组进行遍历,取得具体的最长「整除子集」长度和对应下标,然后使用 g[] 数组进行回溯,取得答案。

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class Solution {
public List<Integer> largestDivisibleSubset(int[] nums) {
Arrays.sort(nums);
int n = nums.length;
int[] f = new int[n];
int[] g = new int[n];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// 至少包含自身一个数,因此起始长度为 1,由自身转移而来
int len = 1, prev = i;
for (int j = 0; j < i; j++) {
if (nums[i] % nums[j] == 0) {
// 如果能接在更长的序列后面,则更新「最大长度」&「从何转移而来」
if (f[j] + 1 > len) {
len = f[j] + 1;
prev = j;
}
}
}
// 记录「最终长度」&「从何转移而来」
f[i] = len;
g[i] = prev;
}

// 遍历所有的 f[i],取得「最大长度」和「对应下标」
int max = -1, idx = -1;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if (f[i] > max) {
idx = i;
max = f[i];
}
}

// 使用 g[] 数组回溯出具体方案
List<Integer> ans = new ArrayList<>();
while (ans.size() != max) {
ans.add(nums[idx]);
idx = g[idx];
}
return ans;
}
}

  • 时间复杂度:$O(n^2)$
  • 空间复杂度:$O(n)$

证明

之所以上述解法能够成立,问题能够转化为「最长上升子序列(LIS)」问题进行求解,本质是利用了「全序关系」中的「可传递性」。

在 LIS 问题中,我们是利用了「关系运算符 $\geqslant$ 」的传递性,因此当我们某个数 a 能够接在 b 后面,只需要确保 $a \geqslant b$ 成立,即可确保 a 大于等于 b 之前的所有值。

那么同理,如果我们想要上述解法成立,我们还需要证明如下内容:

  • 「倍数/约数关系」具有传递性

    由于我们将 nums[i] 往某个数字后面接时(假设为 nums[j]),只检查了其与 nums[j] 的关系,并没有去检查 nums[i]nums[j] 之前的数值是否具有「倍数/约数关系」。

换句话说,我们只确保了最终答案 [a1, a2, a3, ..., an] 相邻两数值之间具有「倍数/约数关系」,并不明确任意两值之间具有「倍数/约数关系」。

因此需要证得由 $a | b$ 和 $b | c$,可推导出 $a | c$ 的传递性:

由 $a | b$ 可得 $b = x a$
由 $b | c$ 可得 $c = y
b$

最终有 $c = y b = y x * a$,由于 $x$ 和 $y$ 都是整数,因此可得 $a | c$。

得证「倍数/约数关系」具有传递性。


最后

这是我们「刷穿 LeetCode」系列文章的第 No.368 篇,系列开始于 2021/01/01,截止于起始日 LeetCode 上共有 1916 道题目,部分是有锁题,我们将先把所有不带锁的题目刷完。

在这个系列文章里面,除了讲解解题思路以外,还会尽可能给出最为简洁的代码。如果涉及通解还会相应的代码模板。

为了方便各位同学能够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提交代码,我建立了相关的仓库:https://github.com/SharingSource/LogicStack-LeetCode

在仓库地址里,你可以看到系列文章的题解链接、系列文章的相应代码、LeetCode 原题链接和其他优选题解。